徐国荣(教授)


 


 

徐国荣,男,19656月出生,安徽庐江人。1995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周勋初先生和莫砺锋先生,1998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职暨南大学文学院,一直工作至今。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六朝文学、魏晋玄学、古代文学学术史,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过《中古感伤文学原论》、《玄学和诗学》、《魏晋玄学会要》等著作,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学术月刊》、《文史哲》、《学术研究》、《社会科学占线》、《中国韵文学刊》、《孔子研究》、《学习与探索》、《学术界》、《暨南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刊全文转载,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录。

工作以来,先后为本科生开设过的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论语》导读、《孟子》导读、《孙子兵法》导读、《世说新语》导读、玄学与魏晋风度等等;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过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散文史、中古文学与文化、二十世纪古代文学学术史、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等等。其代表性论文如:

1.《陶诗的两大意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2.《读鲍存疑》,《文献》1997年第2期;

3.《鲍照诗歌“险俗”释证》,《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2期;

4.《汉末私谥和曹操碑禁的文化意蕴》,《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5.《晋宋寒人的崛起和文学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6.《汉魏名士的人格萎缩和通脱之风》,《学术月刊》1997年第8期;

7.《东晋前期诗歌断层化探析》,《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8.《六朝名士的情礼之争》,《文史哲》2000年第3期;

9.《东汉儒学名士薄葬之风吊祭活动的文化蕴涵》,《东方论坛》2000年第4期;

10.《先唐诔文的职能变迁》,《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11.《近二十年大陆玄言诗流变研究之检讨》,《暨南学报》2000年第5期;

12.《从<世说新语>看玄言诗的世俗底蕴》,《暨南学报》2001年第3期;

13.《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

14.《名士精神与汉魏之际孟子地位之沉浮》,《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15.《嵇康之子嵇绍的历史公案》,《文史知识》2003年第6期;

16.《汉晋时期的数字化标榜与取士制度》,《文史哲》2004年第3期;

17.《关于“以悲为美”问题的误解及其澄清》,《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

18.《死于曹操之手的文士》,《文史知识》2004年第11期;

19.《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暨南学报》2005年第5期;

20.《魏晋文学研究中的鲁迅资源和“鲁迅神话”》,《学术界》2006年第1期;

21.<焦仲卿妻>旁证》,《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22.《谢赫“六法”之无“法”解》,《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

23.《汉魏艳情赋对高唐神女传说的承继与变异》,《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24.《晋宋庐山僧团与文艺“神思”的逻辑生成》,《学术研究》2011年第4期;

25.《中正品状与钟嵘<诗品>之结构模式》,《暨南学报》2011年第5期;

26.《“归去来兮辞”渊源考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27.《魏晋六朝之学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资源性意义》,《学术研究》2013年第12期;

28.《论<采菽堂古诗选>对庾信的推崇》,《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9.《学术救亡:抗战时期的魏晋六朝之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30.《宫体诗文献记载之矛盾分析》,《暨南学报》2015年第12期;

31.《抗战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接受研究》,《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5期;

32.《论章太炎对唐代文章的批评》,《诗书画》2016年第2期;

33.《新见卢元昌<半林诗稿>考略》,《文献》2017年第2期;

34.《清人“学韩先学柳”论》,《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35.《沈曾植“元嘉关”诗论中的现实文化关怀》,《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联系电话:13026872029
联系电邮:txgr@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