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程国赋教授著作《命名文化视域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暨南大学文学院程国赋教授著作《命名文化视域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功入选,这是继2019年我校《视觉修辞学》《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2项成果首次入选该文库以来取得的新成绩。


该著作是程国赋在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等级结题项目成果“明清小说命名研究”的基础上扩充而来。全书45万字,论述精详,在绪论之外分为十一章,分别论述宋前小说命名、宋元(含辽金)小说命名等多方面问题。该著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命名文化的一次系统性、集中式呈现,具有中国古代小说命名文化研究集大成性质与意义。


成果文库旨在打造国家级高端学术品牌,是国家表彰奖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重要形式,入选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前沿水平、体现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准,代表着最高的学术荣誉,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2022年度共有65部著作入选,入选成果将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统一资助出版。



程国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小说刊印文献汇考与研究”首席专家、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文学院院长。


一根粉笔,一位教授。

一群学生,一堂沦陷前最后的讲课。


80多年前,上海“孤岛”时期,时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郑振铎教授为同学们上了“最后一课”,当看到日本的军用车驶过校门口,郑振铎用沉重的口气说:“下课。”暨南大学由此开启一段播迁之旅,从上海到福建建阳,最后落户广州。


时光流转,飞逝如梭。暨南大学走过大半个世纪,程国赋从前辈的手中接过重担,成为现任文学院院长。



程国赋在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班(广州)上的讲演


接力棒递到程国赋手上,他不负众望,数十年来著书治学,教书育人,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自1994年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来到暨南大学工作,已有28年。程国赋一直在中国古代文学这方园地里辛勤耕耘、播种。


儿时钟情古典小说名著

与古代文学结缘三十载


程国赋1966年出生于素有“文化之邦”之称的历史名城安徽安庆,此地钟灵毓秀,曾经孕育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文学名家。




他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下长大,自幼喜欢读小说,尤其喜欢读古典小说名著。“记得少年时期,大概七八岁吧,我与小伙伴一起听一位堂舅讲《西游记》中的故事,虽然40多年过去了,但三打白骨精、金角银角大王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一直留有深刻的印象。”儿时的兴趣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中华文化一直滋养着程国赋的心灵。


程国赋从事古代小说研究是从读大学时开始的。1985年,程国赋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本着对文学的热爱,他坚定地选择了中文系。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1991年提前一年毕业,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9年求学时光,程国赋埋头于古籍文献,尽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博士毕业后,程国赋到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工作。他不惮繁难,系统阅读了一些正史、笔记、方志、文集等大部头的文献资料。他的专著《唐代小说嬗变研究》获得复旦大学黄霖教授的高度评价,“在体例上极具开拓性……真知灼见,随处可见”,学界认为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唐代小说的嬗变现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首版书影


程国赋在讲座上解读明代小说中插图的重要作用

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源泉之一。


程国赋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综合研究古代小说,把中国古代文学放在文化思想、制度、民俗、士人心态等背景中加以考察,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他从命名文化的角度着手研究明清小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小说命名研究》结项被评为“优秀”等级;在《文学评论》发表的论文《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于2020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我们要了解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方法,也要把中国内地相关研究成果传播到海外。


程国赋在传播成果到海外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他的专著《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于2019年被翻译成英文RESEARCH ON BOOKSHOPS AND NOVELS IN THE MING DYNASTY,在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此外,程国赋于201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小说刊印文献汇考与研究》,对海外各大图书馆所藏的小说刊本加以整理和研究,试图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拓展域外研究视角。


要做好学问

首先必须懂得做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那些宽容、乐观、豁达、进取的精神给了程国赋很多启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让程国赋在学习、研究古人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程国赋希望在教学、培养人才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只有人品与文品相结合,才能做好学问。要想做好学问,首先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没有好的人品,不能真正领悟学术的真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程国赋相当注重人品与文品的结合他要求学生真正做到宁静致远,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饶宗颐等人为治学的榜样,开阔学术视野,潜心于学术,绝不允许在论文写作中存在抄袭、剽窃行为。他强调道:“论文写作的水平有多高,那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但违反学术规范,甚至出现抄袭的情况,那就是学术品质问题。”


程国赋平日会举办读书会,给学生们提供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他也会加入研讨中,多视角启发和鼓励学生“夯基础、重拔高、善总结”,鼓励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很多有益的建议。




程国赋与学生们

当谈及对学生培养时,程国赋说道:“对于我自己培养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超越我。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掌握了足够的材料,完全可以批驳老师的观点,可以否定老师的看法,不过古代文学研究是靠材料说话,不能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要能做到自圆其说,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立论。”


数十年的教学历程中,程国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硕士、博士,有些已经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长为所在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祝贺程国赋教授

祝贺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社会科学研究处 校友会

资料来源 | 新华网 中新网

暨南大学文学院 暨南大学新闻网

人物采访 | 连莹君 陆洋

撰稿 | 陆洋 连莹君 杨刘秀子

编辑 | 杜明灿 陆洋 刘海涵

责编 | 杜明灿 李梅

审核 | 苏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