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青年教师发展与教学工作会议 暨侨乡文化考察实践活动在江门举行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华侨文化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促进中文系青年教师发展,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进一步建设,巩固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成果415日—416日,暨南大学中文系一行16人前往广东省江门市开展中文系青年教师发展与教学工作会议和侨乡文化考察实践活动

一、召开发展和教学工作会议,探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415日下午,中文系青年教师发展与教学工作会议在江门举行。会议由贺主任主持,议题包括如何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如何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上述议题,老师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方面,老师们认为,一方面要凝练自己的核心优势,增强学术定力,持续修好自己的内功;另一方面要要特别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或青年教师论坛、邀请杂志名编开展讲座等,增加交流的机会,为青年教师助力。同时,建议青年学者要有主导方向和辅助方向、多点布局,并依据学术前沿研究情势及时进行调整,在研究方向凝练、科研项目申报当中要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还建议院系支持出版《青年学者文丛》等。

在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要强化教研室的功能,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项目申报等为中心,对每个教研室的教学现状和成果进行有序梳理,院系要积极支持对已有一定基础的课程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已取得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要发挥示范作用,在院系内进行经验分享;要注重教研室内部的资源整合,同时也要注重教研室之间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整合,鼓励团队整合进行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

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老师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强化本科生写作、表达、分析能力的训练,更新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旨归的教学模式;以教研室为单位,推出本科生论文选题指南;推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必读经典书目,注重培养文史哲融通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外招生的关怀,促进内外招生的互助与融合,提升老师们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举办本科生、研究生学术沙龙,对本科生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项目申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


二、走进侨乡江门,传承家国情怀


415日上午,中文系教师来到江门华侨华人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五邑华侨广场内,馆内固定陈列的“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展,分为远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铸就丰碑、追求光明、中华儿女大团结七个部分,讲述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辛创业、实业救国的故事。展览的第一、二部分模拟再现了海外华侨华工出海、生活、工作等场景,展示出五邑籍华侨华人的出海路线、出海方式及在异国他乡主要从事的工作。第三部分“融通中外”中的海外唐人街场景,体现了华侨华人在沟通中外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融合中西的侨乡文化之独特魅力。第六部分“追求光明”,介绍了华侨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展现的强烈爱国热情和作出的巨大贡献。中文系一行人从华侨华人的光辉事迹中,领会和学习了先驱者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

416日上午,中文系教师参观了位于江门市新会区的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崖门海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海战之一,在《崖山志》《宋史》《元史》《新会县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遗址由古战场和古炮台组成,古战场分为浩气广场、诗碑墙和崖山祠三个部分,其中崖山祠由两个展厅和一系列庙祠组成,以兴建于明代的慈元庙为中心,包括大忠祠、义士祠、望崖楼等建筑。展厅再现了南宋君臣抗击元军至崖山的艰辛过程和悲壮场景,庙祠则奉祀着杨太后、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物。古炮台建于清初,雍正后重修。炮台背山面海,呈弧形排列。在参观宋元崖门海战遗址的过程中,中文系教师深刻感受到了南宋君臣的抗争过程的艰苦、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文 唐烁璇

审核   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