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科、文脉赓续
——《暨南中文名家文丛》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百年文脉,钟灵毓秀。由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承办的《暨南中文名家文丛》新书发布会,于4月20日上午在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举行。发布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来自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人民出版社的多位专家、以及文丛编者、校内专家近四十人参会。
发布会现场
《暨南中文名家文丛》包括《夏丏尊集》《方光焘集》《龙榆生集》《郑振铎集》《刘大杰集》《许杰集》《王统照集》《何家槐集》《秦牧集》《萧殷集》等十部选集。文集作者均系暨南大学中文学科历史上的知名学者,对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丛由程国赋、贺仲明两位教授策划组织,十余位暨南大学中青年学者参与编辑,人民出版社分两期出版。
发布会现场
编者合影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首先致辞,他认为《暨南中文名家文丛》的出版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举措。他对文丛的出版表示祝贺,对专家学者的参与表示感谢,对文丛的编撰者表示祝贺,也提出期待:希望中青年学者能够在传承百年学科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学术成果,提高中文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勉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搭好平台,将优秀成果“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
暨南大学社科处曹志鹏副处长在发布会上致辞,介绍了暨南大学社科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在这其中,暨南大学中文学科起到中坚作用。暨南大学中文系名家荟萃,成果突出,《文丛》的出版对于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暨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曹志鹏先生
人民出版社公共事业编辑部编辑宰艳红致辞,她回顾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首先以龙榆生、郑振铎、秦牧为个例介绍了《暨南名家文丛》的出版意义和学术价值,指出了两位主编和十位编者的协作贡献。人民出版社对此书的出版特别重视,她希望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加强与暨南大学的交流合作,出版更多的学术佳作。
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公共事业编辑部编辑宰艳红女士
随后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致辞,他介绍了文学院文史哲共存的多学科汇聚优势,指出《文丛》出版的价值,认为此书的编写与出版是系史、院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指出此书的出版在锻炼学术队伍、提升暨南大学文学院学术影响力的作用。
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教授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教授从三个层面介绍了学科情况:一、五度播迁,弦歌不辍:近百年的中文学科历史;二、砥砺奋进,再创佳绩:新时代的中文学科发展;三、平台创新、争舸一流:近三年来协同中心发展。程国赋教授回顾了先贤筚路蓝缕的百年学科历程和新时代中文学科不断砥砺前行的追求,总结了协同中心成立三年来的工作,也提出了对中青年学者的承续与成长的期待。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教授
现场赠书仪式
11位与会专家结合各自学术研究和思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文丛给予了极高的学术评价:
南京大学丁帆先生首先介绍了南京大学与暨南大学的历史渊源与学术渊源,方光焘、龙榆生、陈钟凡先生先后在南京大学与暨南大学执教。方光焘既能写作又能作学问,龙榆生是著名的词学大家,陈钟凡与胡小石、汪辟疆被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三老”。第三,丁帆先生期待“”暨南中文名家文丛”不断延续下去,可以筛选当下学者的名作,留下岭南文化的风采。也希望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巨型学科平台对岭南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起到推进作用。
南京大学丁帆教授
吉林大学张福贵先生首先提到了一所大学应该有一个大师群体,这代表着一种学术传承和学术机制,会影响到学科内的每一个人。其次立足现当代文学研究立场,认为《文丛》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显示了暨南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真正的大家是跨越学科的,《文丛》选录的学者很大程度上是作家型学者,这给我们今天学术研究带来了反思与启示。最后高度评价《文丛》的学术意义,认为此书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及学术范式,不仅面向过去而且面向未来,不仅面向暨南大学中文学科而且面向全国中文学科。
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
中山大学吴承学先生主要谈了五点感想:第一,暨南大学中文学科有大气魄、有长远眼光,出版《暨南中文名家文丛》是一件极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好事。第二,人文经典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第三,大学的精神,主要是从一批大师、名师身上体现出来的。这十位名家,各有各的领域专长,各有各的个性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钟情于祖国的文学与学术,为之奉献终生。第四,学者的精神风采与生命价值,主要是通过其著述来体现的。《暨南中文名家文丛》正体现了学者的精神风采与生命价值,具有“声名自传于后”的强大生命力。第五,纪念前贤,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继续走创造经典之路。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让暨南中文学术薪火相传。
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孙郁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时与暨南大学的交流,指出《文丛》走在学术与文学之间,记录了中国文学史与现代学术史交织的精彩片段。其次,认为此书的意义在于复原了民国时期作家学者的价值态度,为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最后,祝愿暨南大学文学院越来越好!
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
浙江大学王云路先生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一个高校有一个高校的学问,《文丛》显示了暨南大学中文学科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和学术底色。暨南大学是著名的华侨学府,具有特殊的教育使命,爱国情怀始终充斥在老一辈学者的骨髓之中,如郑振铎一样的学者将家国情怀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王老师期望暨南大学更大发挥语言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
中山大学的黄仕忠先生指出这些名家是暨南大学的财富,丛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得以阅读前贤的著作。其次,黄老师认为需要注意如何将这些名家与暨大的精神和传统结合起来,找到和暨大的联系。最后,黄老师以顾颉刚在中大戏曲研究传统中的作用为例,提出在传统的发现中,尤其注意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学者,他们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去挖掘。
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
深圳大学的沈金浩先生先对《文丛》的发布表示尊敬,赞赏暨大的领导重视传统、不忘前贤的态度。然后,沈老师从五个角度高度评价了丛书的价值:一是弘扬前贤精神,学习名家们爱国爱民,把自己的学术和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二是激励后学努力;三是提升暨大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给予后人在治学方法上的启示;五是启迪后人反思高校教学、学术的发展方向。
深圳大学沈金浩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的段吉方先生指出丛书全面立体地呈现了暨大中文学术研究的光辉历程,对后世学者有启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华南地区中文学术研究的高峰。段老师感慨道这些名家的成名作今天看来,很多仍是对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可见他们学术发现的敏锐。最后,段老师表示该丛书在体例上很有亮点,不仅收录了学术专著,还有创作作品,多角度呈现了学者的学术成绩,涵盖了文学相关的多个角度,帮助我们看到学者在文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真实样貌。
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
暨南大学的蒋述卓先生热烈的祝贺暨南大学中文系这套丛书,蒋老师表示这套书至少在三个方面开启了我们的学术传统。第一是开启了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编写,以及学术专门史的传统;第二是开启了语言学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开启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因此,蒋老师认为现在出版《暨南中文名家文丛》对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传统的教育。对青年学生更是一个不忘传统、不忘初心,来开创中文发展的更好局面的激励。
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
暨南大学的邵敬敏先生认为百年文丛的出版不仅对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扩大暨南大学的影响。邵老师指出暨大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很多名家,期待丛书编撰能够出现更多语言学领域著作,更期待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著作出现在系列文丛中。邵老师提出暨大中文人要继承传统、继往开来。作为侨校,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始终坚持“汉语走向世界,汉语应用服务全人类”的宗旨。
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
暨南大学的赵春利老师谈了自己编纂丛书的四点感想。一是本次丛书的编订可以让中文系青年教师研习前辈学者的精神。二是传承,与以往不同,这次是自主传承。方先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三是发扬,编写文丛本身就是发扬的一种形式,要将前辈的学术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四是创新,在发扬的过程中创新,在史学、理论、虚词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继续传承与创新,希望以后在方言、汉语史、语法学等方面出一批精品。
暨南大学赵春利教授
最后,暨南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程刚做会议总结。他首先代表本书主编之一、中文系主任贺仲明教授向专家对会议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自己因故未能参会表示歉意。继而他从致敬学术传统、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青年学者的成长等三个角度对会议要点进行了提炼。各位专家就百年历史的暨南中文学科对学术传统的重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暨南中文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认为暨南中文学科应该继续打好“侨”牌,继续推动华文文学、华文教育等优势学科发展。重视传统,也关怀青年学者成长,期望在他们当中涌现更多的“暨南名家”。
暨南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程刚副教授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中文学科将继续贯彻学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落实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指示精神,不断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信暨南大学文学院将会推出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贡献暨大力量。
线下参会者合影
(通讯员:吴渲琪、杨玉琳、张中新)